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文字更丰富饱满:
---
“不做良相,就要做良医。”这是父亲常常对林巧稚说的一句话,寄托了他对女儿人生道路的期望。
林巧稚于1901年12月23日降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。她的父亲林良英毕业于新加坡的一所大学,后来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,是个学识渊博的先生。
在生下巧稚的那天,为了不耽误丈夫上班,母亲悄悄地没有告诉丈夫自己临近分娩的消息。丈夫离开后不久,母亲便开始自己独立处理生产过程:烧水、剪脐带,所有事情都是她亲手完成的。没多久,一个婴儿便诞生了。
当母亲想要为孩子清理身上的污血时,却发现婴儿缺少她一直盼望的那种性别。她的心猛地一紧,神情凝重。随后,她无力地将孩子放在身旁,眼泪如泉涌般滑落,哭道:“怎么又是一个女孩!”
展开剩余87%那时她已年过四十,大女儿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,原本盼望能有一个儿子继承家业,结果却又迎来了一个女儿……无论小婴儿如何哭闹挣扎,母亲都不愿多看一眼,也不顾她的饥饿、寒冷和身上尚未洗净的血迹。
当父亲林良英下班回家,看到床上一只几乎被冻僵的光着身子的婴儿,立刻把她紧紧抱进怀里,给她取暖。就这样,这个小生命得以存活下来。
父亲为她取名“林巧稚”,寓意灵巧且早慧。
林巧稚五岁时,年仅不到五十岁的母亲因子宫疾病去世。母亲离世后,家中无人照料,年幼的巧稚便被送入距离家不远的教会幼儿园。幼儿园由几位牧师夫人担任教师,环境温馨且充满爱心。
每天清晨,父亲都会在上学前送她到幼儿园,交给一位叫韦玉振的牧师娘看管;放学后再去接她回家。父亲是英语教师,巧稚很早便跟随父亲学习英语,且学得十分出色。
父亲经常对她说:“你要好好读书,学得一技之长,将来有机会去大洋彼岸的国家见识世界,学回那些先进的知识,建设我们的祖国!”
成年后,父亲将她送入鼓浪屿女子高等学校(后来改名为厦门女子师范学校)。校长是一位英国女士,名叫玛利·佳林。
某天下午,几名女生坐在树荫下编织发网,女校长从她们背后走过,看到林巧稚正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一个精美的图案,结扣细致,纹理如同一首无言的诗,令校长赞叹不已:“你这双手多么灵巧,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!”
一天放学路上,校长拦住了林巧稚,告诉她由于新生人数激增,教师人手不足。校长希望她能半工半读:上午继续上课,下午到教员室帮忙做些杂务,同时也不影响学业。于是,1919年秋季开学时,林巧稚还是学生,却已经作为临时代课老师站上了讲台。
有一次,校长兴奋地告诉她:“北平有一所医科大学,计划招收八年制学生,你愿意去吗?”原来校长的医学博士朋友被聘请到协和医学院任教,这所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、堪称中国顶尖的医学院,即将招收第六届学生。学制为八年,三年预科五年本科,专注培养医学领域高端人才。
父亲对林巧稚说:“女孩子应该自强自立,不能依赖别人。”母亲早逝,他更希望女儿能学医,未来有能力救治他人,正如当年若有好医生及时救治母亲,她或许不会那么早离世。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,决心投身医学。
她认为,掌握高明医术后,自己能更好地帮助他人,将爱心传递给天下父老乡亲。这一信念贯穿她一生,并付诸实际行动。
升学考试那天,天气异常炎热。林巧稚为了抢救一名晕倒的同学,只完成了英语试卷的一半便中断了答题。外语是考试重点,她本能地想多拿些分数以弥补其他科目的不足。没想到,这次意外使她一度丧失信心,毕竟录取名额稀少,竞争激烈,录取比例约为十三比一。
但“只管做好事,不问前程”的信念让她坚持下来。后来,女校长亲自通知她收到北京寄来的录取通知书。得知她虽然试卷未做完却依然被录取,校长感动得几乎落泪:“巧稚,你真了不起!”
协和医学院的规章非常严苛。每天从清晨到熄灯都有严格的作息安排。要获得学位文凭,需通过三道难关:预科转本科、临床实习和论文答辩。
林巧稚来自以英语和文学见长的教会女子学校,化学基础较弱,而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石。于是,她将学习时间重新安排,把别人用来练习外语的黄金时间,转为补习物理和化学。
23岁时,她开始学习《生理解剖学》。为熟练掌握解剖技巧,晚自习后她常独自一人去解剖室,对着尸体反复研究血管分布和神经走向。考试前,她甚至将手臂骨骼模型搬回宿舍,反复默念骨骼名称。
学校里有一位美国老师,平日喜欢炫耀,讲课后总是得意洋洋地问学生有没有疑问。林巧稚勇敢举手,连问三道问题,令他哑口无言,只得答应回去查资料后再作答。
三年预科学习结束时,她所在的班级从最初的25人只剩19人,其中女生从5人减少到3人。1929年,林巧稚顺利毕业。
毕业典礼后不到两天,妇产科主任便强烈推荐她留院妇产科工作。林巧稚颇为惊讶,因为协和医院内、外科属于“重头戏”,历届优等生通常留在这两科。内外科主任均有意聘请她,为科室增光。
然而,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因急需女医生,特别是一位中国女医生,提出强烈请求。董事会批准后,林巧稚正式成为妇产科医生。
麦克斯维尔主任对她充满期待:“密斯林,我从你实习时就看好你,临近毕业时就申请了。这里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女医生,特别是中国的女医生……”
林巧稚的加入,解决了不少女病人因害羞不愿见男医生的难题。她对患者格外亲切细致,仿佛在呵护自己的家人。
不久,她独自为一位子宫破裂患者完成了手术。麦克斯维尔主任称赞她:“林医生,你真了不起!你聪明果敢,手术干净利落。”这次成功为她赢得了更多关注,也坚定了她投身妇产科的决心。
1930年9月7日,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,助产医生正是林巧稚。医院档案中记载了袁隆平出生时的情况,签名为林巧稚,还有婴儿脚印。
内蒙古女工焦海棠来信求救,诉说已连遭三次胎死腹中,这次怀孕危险,急需帮助。林巧稚诊断其婴儿患新生儿溶血病,当时国内无成功治疗案例。面对高风险,她仔细研究全球最新医学资料,决定尝试脐带换血术。
她亲自组织专家团队制定方案,主持手术,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手术,焦海棠为孩子取名“协和”。
另一患者董莉结婚六年首次怀孕时,被查出宫颈乳突状肿物,病理疑恶性,专家建议尽快切除子宫。林巧稚反复研读报告和国外资料,怀疑这可能是一种特殊妊娠反应,建议暂缓手术,密切观察
发布于:天津市